《清平樂》官家親政,不避親,不計惡,不信侫,最終開創仁宗盛治
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,搜攬天下豪傑,不可勝數。既自以為股肱心膂,敬用其言,以致太平,而其任重道遠者,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,至於今賴之。
——蘇軾
熱劇《清平樂》轉眼已連播8集,一片叫好之聲,豆瓣評分也高達8.1分,是名副其實的熱播歷史劇。官家宋仁宗趙禎不僅是劇中的主角,也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角。
這個官家實在太不尋常,他是宋朝在位最長的皇帝,在位42年,也是前無古人第一個被尊謚為“仁”的皇帝。要知道,這可是封建社會儒家的最高理想與評判標準。那么,這位官家(宋朝對皇帝的自稱和尊稱)又有何異能,得此殊榮呢? 最令人唏噓嚮往的莫過於他開創的“仁宗盛治”。用清代無名氏的《東坡詩話》來說:仁宗皇帝,“恭己無為,寬仁明聖,四海雍熙,八荒平靜,士農樂業,文武忠良”。
重視培養人才
仁宗朝,重視人才選拔,興辦學校。在他治下,良相眾多,俊傑滿堂:早期的寇準、王曾、晏殊,之後的范仲淹、包拯、富弼、狄青、歐陽修、王安石,三蘇、沈括、米芾等,這一連串的傑出人物,幾乎囊括了北宋一朝的大部分名人俊傑,每一個人拎出來都是彪炳青史的大人物。
文化繁榮
說起文化,散文“唐宋八大家”去掉唐朝韓愈、柳宗元兩人,其他六位都活躍在仁宗時期,這六人分別是:歐陽修、蘇洵、蘇軾、蘇轍、王安石、曾鞏。
宋詞的開創者晏殊、柳永、范仲淹、蘇軾,共同將宋詞打造成時代的標誌文化。正如網友調侃:官家的這些大臣絕對算得史上最強“古文背誦天團”,晏殊的《蝶戀花》、范仲淹的《岳陽樓記》、歐陽修的《醉翁亭記》、蘇軾的《水調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……
先進科技
這個不用多說,我國古代四大發明,在仁宗時期,有3個得到了套用。火藥方面,出現了火箭、突火槍、火炮、地雷等武器;指南針已經套用於航海;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,為宋代文化典籍的保存立下大功。
宋仁宗這位官家又是憑藉什麼取得如此輝煌盛世呢?這還要從他初登帝位說起。
在《清平樂》劇中,官家一出場,即因為一件左右為難的棘手事件,而感到無所適從,即“生母之爭”。
八大王趙元儼告訴官家,他的生母其實另有其人,就是看守他父親宋真宗陵寢的李順容。年少的官家急於想與生母相見,卻因身為帝王,裹身於政治旋流之中,無奈最終被恩師晏殊勸回。
歷史上的宋仁宗,其身世與劇中相差無幾。從一出生就被當時無子的劉美人(即後來的章獻皇后劉娥,劇中大娘娘)據為己有。這件事一瞞就是近20年,在這段時間裡,小趙禎對皇太后恭順仁孝,像對待親娘一樣。
關鍵的變化是在他得知身世真相之後,這種兩難像激素一樣,刺激小趙禎迅速成長。
隨著他不斷長大,甚至得知自己生母下落之後,仍能隱忍不發,繼續對皇太后畢恭畢敬。說明年少的趙禎的心智正漸趨成熟。
最令人稱道的是,在皇太后去世之後,親政後的官家仍能秉持一顆公心,對待皇太后劉娥及其家族。
恰在此時,官家聽說自己的生母李氏是死於非命,而兇手指向劉太后。官家聽說後,決定開棺查驗。原來,自己的親娘並未受到傷害,劉太后並未有負於他親生母子。得知真相的官家感嘆到:“人言豈能信?”隨即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,並在劉太后遺像前焚香:“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。”
後來,官家為劉太后、生母李氏特別建立奉慈廟,均以皇太后身份供奉。
官家親政之前的這段日子,正是心智不成熟時的自然流露。在得知自己的生母被貶看守先帝陵寢,卻能克制自己內心的衝動,與劉太后相安無事,可見他的先天秉賦著實很高。最終度過艱險,修成“正果”。歷史上有個典故叫“東食西宿”:
齊國一戶人家,有個女兒長得天生麗質。有兩戶人家都來求婚。然而,問題來了,東家的兒子長得很醜,但家境富裕;西家的男子相貌英俊,但家裡清貧如洗。父母兩人猶豫不定,就來問他們的女兒:“閨女,你想嫁給哪戶人家?如果不好意思說出口,你就將相對應的那隻胳膊袒露出來。”結果這個女孩把兩隻胳膊都露了出來,說:“我想在東家吃飯,在西家住宿,行不行啊?”
當然,這個典故是諷刺像女孩這樣的人貪得無厭,啥好處都想要。但是,如果我們回頭來看,這不正是官家應該深刻領悟的執政的最高奧義嗎?生母賜給他身體,卻無法陪伴他成長,養母劉太后對他視若己出,且有很高明的政治手腕,對於小趙禎來說,不正是東食西宿的完美結合嗎?最終結果,皆大歡喜。
或許從官家為兩位太后立廟那一刻起,這種聯合、平衡的政治藝術就已經深深刻在他的心底。
同樣,當官家學會將兩位太后同時裝在心裡,他的心胸已經像大海一樣大了。
官家長大了。
1、不避親,貶謫帝師晏殊,以全皇帝對劉太后的孝心
天聖五年(公元1027年),晏殊被貶知宣州,後又改為應天府(河南商丘)。作為官家曾經的侍讀學士(相當於皇帝的老師),官家當時尚未親政,對於此次貶謫,雖然心有不甘,卻並未意氣用事,為老師求情。
作為北宋名臣,晏殊即使被貶黜,也是到了哪裡就在哪發光。在應天知府任上,他大力扶持應天書院,還力邀請范仲淹到書院講學,為仁宗朝培養了大批人才。
官家是好官家,在少年時,就能看穿背後利害,不避親,不護短,以天下為重,令人欽佩;同時,官家也有幸得遇這么多名臣志士,像晏殊這樣的大才,不僅才氣優秀,而且,心胸也很寬廣。雖遭貶黜,也能在地方上乾出優秀政績。
2、不計惡,對呂夷簡的野心明察秋毫,卻又以大局為重,不動聲色
歷史上的呂夷簡,雖有任人唯親之舉,然而暇不掩玉,他在劉太后聽政時期,與其鬥智鬥勇,小事上順著太后,但在官家的原則問題上卻堅決不讓步。
在《清平樂》中,我們也能看到,他與八大王唇槍舌劍的辯駁,以及官家生母李辰妃去世時,曾力諫劉太后要厚葬李妃等橋段。
用朝中重臣評價呂夷簡,恰如其分。然而,這樣一個名臣,其實也有私心,他任人唯親,有舞弊之嫌,也曾多次貶謫范仲淹、歐陽修等人。
對於這些,官家自然也看在眼裡,記在心裡。然而,他對呂夷簡雖有猜忌,卻能多次罷黜,多次起用,並非一棍子打死,完全否定一個人。
公元1044年,呂夷簡病故,當時大臣們正在向官家奏事,官家聽聞訃告,慟哭道:“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。”可見呂夷簡的功績在官家眼裡是何等重要。
對待呂夷簡這樣的重臣,官家能夠容之,用之,實屬難能可貴。而呂夷簡終其一生,幾次罷相,復相,也不改其志,對朝廷的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。
3、不信侫,對范仲淹三貶三用,人盡其材
范仲淹其才,有目共睹,他文武兼備,無論是貶謫地方,還是西北主軍,都做出令世人讚嘆不已政績,像范公堤、慶曆新政。官家雖然3貶范仲淹,卻不妨礙范仲淹在地方上做出顯著功績,更不影響官家對他的多次起用,重用。
官家的氣度心胸,高超政治手腕,不僅是治國利器,同樣也是我們為人處事的金科玉律:
1、凡事需忍,三思而後行才不致犯大錯
在《清平樂》劇中,我們看到官家由起初的憤懣難平的稚嫩少年,漸漸成長為胸藏錦繡、君臨天下的一代帝王。這裡面,最顯眼的就是一個忍字。
官家的忍與常人不同,其中的關鍵就是:官家的忍通常伴隨著審時度勢後的妥協悲天憫人的避讓。與其說這是忍讓,不如說是運籌帷幄後的陽謀,揚善抑惡的謙讓。比如官家對呂夷簡意圖獨攬大權的小動作,看在眼裡,卻故意不露聲色,還將范仲淹再次貶謫,呂自以為得計,然後,官家隨即提議,將久放在外的恩師晏殊召回朝堂。這哪裡是忍?分明是在玩局,讓臣下對自己服服帖帖。
所以,我們也應該像官家一樣,忍讓在前,續招在後。
一味逞強,過剛易折;一味退讓,軟弱可欺。只有做到一邊迂迴委婉,一邊暗中多算(比對手多想一步或幾步)而勝。
2、秉持“公心”,就事論事,不偏不倚
官家的公心也有其獨特之處。縱觀整個仁宗朝,官家秉持公心,始終如一,堅持了42年,這才是最厲害的。
老子《道德經》有言:“治大國若烹小鮮。”最重要的一點是,不隨便折騰,不隨意更改政令。他的堅持,其實是在告訴天下,朝廷定下這樣的政令與執政風格,決不輕易亂折騰,大家圍著這個原則,適應它就好。由於有了穩定的預期,從上至下,各司其職,國家機器也運轉如常,終開創一代盛世。
官家以己度人,一次,在餓肚子的深夜,特別想吃羊肉湯,但由於不願打攪值班太監選擇了沉默。結果,一代帝王在皇宮竟然餓了一夜。這樣的胸襟實在令人佩服。
對於我們個人而言,這裡的公心應該對應我們個人的誠信。人無信不立,沒有誠信的人往往說過的話不算,在誘惑面前很難堅持當初的承諾,這樣的人就沒有誠信,也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與託付。因此,言必信,行必果才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好好補習的一堂人生成長課。
3、不偏執,聽人勸吃飽飯
不偏執,善於納諫是官家的美德之一,也是成就其一代聖君的基本素養。在劇中,每當官家遇到煩心、棘手的問題,煩躁不安時,就會誦讀《皋陶謨》:
鹹若時,惟帝其難之。知人則哲,能官人。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能哲而惠,何憂乎驩兜?何遷乎有苗?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…
人都有秉性,有私心,官家也不例外,要做到一心為公,不偏執,這需要時刻警醒、約束自我。就像華為的熵減理論一樣:企業或人的成長過程其實是一種熵增過程(即消耗越來越大),人就會逐漸衰老,企業就會越來越懈怠。作為企業和個人,就必須時刻給它注入額外多的能量,以抵消和改變這種熵增的壞現象,實現熵減。
於企業而言就是對企業戰略、人才管理、與外界的溝通等方面進行不斷革新、改造;於個人而言,則是通過不斷精進專業知識,善於聽取別人意見,實時調整,來對抗熵增帶來的懈怠與麻木。這就是官家不偏執帶給我們的一些啟示。
4、警惕非黑即白的對立認知,以和光同塵之心營造一個包容的大生態
後世對仁宗皇帝多推崇有加,然而,也有人提出,他執政時,曾多次“黑白不分”,比如多次貶黜晏殊、范仲淹、歐陽修,其實還包括呂夷簡。既然是明君,他就看不到范的忠心與才幹嗎?
其實,這大概是一種誤讀。正如前面我們說到官家生母之爭那段時,提出帝王執政的基本手腕有兩個:聯合與平衡。
聯合:用最多的資源與人才為自己的天下服務。
平衡:取用人才必然帶來分權和抑權的問題
,然而,帝王的終極理想是不至於威脅皇權,卻又能最大化發揮臣屬的能量。一味打壓與褒獎,都難以實現效能的最大化,而只有平衡才可以。
以歐陽修、范仲淹為首的“君子黨”一定很討厭呂夷簡等人,然而,在官家看來,都是自己得力的臣屬,相生相剋,我都會用,又都不會褒到極致,也不會貶到極致。與官家反其道而行的,就是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。在登基之初就大力剷除閹黨(主要有魏忠賢等人),勤於政事,厲行節儉……貌似是一位好皇帝,結果,在位17年,大明王朝徹底崩塌。
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眼裡不容一切異物,他不知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人”的古訓。他只想著嫉惡如仇,容不得魏忠賢,卻並未在除掉魏黨後,選拔合適的人選接替他的政務;他也看不慣朝臣們的行事作風;他還看不慣邊關大將的“任性”,結果把袁崇煥處死……
黑白是分明了,最後卻落得孤家寡人,大明豈能不亡?
總結
從官家的仁政治國過程中,我們不難看出,他高超的政治手腕與令人欽佩的為人品格。他能夠創造仁宗盛治這樣的盛世,一方面肯定是利益於天時、地利、人和;同時,這與仁宗皇帝的付出肯定亦不可分。
或許你不知道,官家平日處理政務、召見眾臣的地方叫作垂拱殿。垂拱的意思是垂衣拱手,什麼都不用做,卻能治理天下。這大概是對仁宗皇帝執政之術與盛世之果的最貼切讚揚吧。